近年來,全球暖化的議題已經不再只是新聞上的抽象數字,而是我們切身的感受:夏天高溫一次比一次驚人,颱風暴雨的威力愈發猛烈,頻率也逐漸上升,農作物產量也因氣候異常而有所波動。面對這樣的局勢,許多人會問:「我一個人,能做什麼?」
有一種改變其實人人都能嘗試蔬食飲食(Plant-based diet)。它不僅是健康選擇,也是減碳、節水、保護森林的重要方式。幸運的是,如今在台灣想吃得好又吃得環保並不難,從市場上的新鮮蔬菜到各種純素調味醬料,像許多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醬油、甜辣醬,都能讓蔬食變得簡單而美味。那麼,一人蔬食,真的能改變世界嗎?
蔬食與減碳的關鍵關係
全球暖化的元凶之一,是大氣中溫室氣體(特別是二氧化碳與甲烷)的累積,而畜牧業正是甲烷排放的重要來源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,畜牧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占全球人為排放的約14.5%,幾乎與全球所有交通工具的總排放相當。
牛津大學的研究指出,一個人採取植物性飲食,每年可減少約1.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,相當於少開汽車8000公里。雖然個人數字看似不大,但當成千上萬人採取同樣的行動,影響就會成倍放大。
如今,蔬食的門檻也比過去低很多,也更為方便普及。過去可能要自己花時間燉煮湯底、調味,如今只要打開一罐用香椿醬又或者椒麻醬包,拌入燙好的蔬菜或麵條,就能端上一盤減碳又美味的料理。這種便利性,正是讓更多人願意嘗試蔬食的關鍵。

從餐桌守護土地與水資源
蔬食的價值不只在減碳,還有減輕土地與水資源的壓力。畜牧業需要大量土地種植飼料作物,並且為了擴張牧場,森林被迫被砍伐。以亞馬遜雨林為例,超過八成的砍伐行為與畜牧業有關。這不僅削弱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,也讓無數物種失去棲地。
水資源消耗也同樣的驚人:生產1公斤牛肉平均要耗費約1萬5000公升的水,遠高於豆類與蔬菜。當乾旱與水資源短缺成為全球隱憂,減少肉類需求就等於替地球「省水」。
日常中,選擇以蔬菜、豆類為主食材的料理,就是對環境的一種守護。不食用任何動物性原料,就能做出香氣濃郁、營養均衡的家常菜。這樣的餐桌選擇,看似只是晚餐的一盤菜,卻也是減輕地球的負擔。

一人的行動,能帶動群體改變
很多人會懷疑:「只有我一個人改變,會有影響嗎?」其實只要每一個群體中有一部分的人開始行動,這行為就會成為新的主流,大家也會從好奇到詢問,甚至嘗試去改變。現今蔬食飲食不僅是因為宗教,更多人是為了環保、自身健康而開始投入改變飲食習慣。當越來越多人選擇購買相關產品,企業及各大餐廳為了滿足需要,投入更多的資源研發。近年來超商也開始上架很多蔬食相關產品,餐廳推出純素套餐,甚至開始有蔬食專區提供選擇,讓蔬食生活不再受限於「水煮」,而是色香味俱全的日常飲食。
全球暖化的挑戰龐大而急迫,但並不意味著個人無能為力。每一次的飲食選擇,都像是在為地球投下一張支持票。蔬食飲食不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還能守護土地、水資源與生態系統。一人蔬食,也許只是微小的開始,但當千萬個「一人」並肩而行,世界就真的有可能被改變。
👉「蔬食素食飲食」系列好文一次看: